- 天气 - 交友 - 服务 - 收藏 - 设为主页
加拿大华人网
新闻 | 移民 | 留学 | 工作 | 房产 | 汽车 | 理财 | 美食 | 健康 | 交友 | 情感
分类 | 活动 | 黄页 | 便民 | 网址 | 打折 | 旅游 | 视频 | 直播 | 英语 | 文化
论坛 | 时评 | 吹水 | 军事 | 历史
家园 | 加国 | 快乐 | 亲子 | 厨房
新 闻 加国 | 大陆 | 港台 | 国际 | 财经证券 | 数码科技 | 明星娱乐 | 体育竞技 | 环球军事 | 社会万象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新闻排行榜 看新闻请收藏本站网址 进入论坛 头条一览

政坛娘子军:全球各国现任国家女元首大盘点(图)

www.sinoca.com 2010-02-11  环球杂志  [复制链接]  字体:


  后危机时代的“她旋风”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人们盘点危机一年的功过得失时,“女性”一词耀眼而出。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年初甚至用一篇题为“女性的力量”的文章来描绘女性对于全球走出危机的贡献。除了备受瞩目的“女性经济”,现任近二十位国家女元首将国家拉出经济泥潭的努力,让人们见识了引导人类社会走向的另一种可能。

  在2010年的世界政坛上,我们仍在目睹更多女性在通往权利之巅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乌克兰美女总理季莫申科问鼎乌克兰总统的冲刺,正在拉开 2010年新一轮女性参政的序幕。

  以承认同性恋的勇气,在危机最前端


  在冰岛经济崩溃一年以后,失业率和进口商品价格还在不断上升,但冰岛已不再是一年前那个岌岌可危的破产国度。

  在冰岛人看到男性的贪婪和固执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以后,从总理到部长,从CEO到歌手,冰岛的女性们扛起了复兴经济的大旗。有评论说,冰岛是第一个因经济危机破产的国家,而妇女们的努力很可能使冰岛成为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的国家。

  这些站在经济危机最前端的女性们,以冰岛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尔为首。现年66岁的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尔,除了是冰岛第一位女总理,也是全球第一位公开同性恋性向的政府官员;在去年冰岛三大银行倒闭、整个国家几乎陷于破产的混乱中,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尔临危受命,出任冰岛总理。

  尽管冰岛的局面岌岌可危,人们还是希望这位外表秀丽、作风硬朗的女总理能救冰岛于水火之中,正如她作为全球第一位公开承认同性恋身份的领导人那般的勇气。

  约翰娜于1942年出生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1960年获得冰岛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商业学文凭, 1987-1994年间,她先后在四届政府中担任社会事务部部长,并于2007年5月第二次任该职。作为在议会服务时间最长的议员,约翰娜在民众中享有高达73%的支持率,甚至在金融危机期间,她也是所有政府官员及议员中人气不降反升的唯一政府高官。

  多年担任社会事务部部长期间,她十分关注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在保障他们的权益方面做出突出成绩,也因此为她赢得了“圣约翰娜”的昵称。

  约翰娜曾对民众说:“现在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与民众合作。”她上任后自己最先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改组央行领导层”,重点打击腐败。在恢复经济方面,她采取谨慎的财政政策,着重复苏经济和保护冰岛民众,并在短期内开展一些经济重建项目,并积极配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来重振冰岛经济。她同时支持借助外力振兴本国经济,认为加入欧盟和欧元区或许是冰岛最好的选择。

  像许多政治家一样,约翰娜的个人生活也保持低调。然而她公开的同性恋身份又让她与其他政治家截然不同。她1970年嫁给了一位银行家,育有两个儿子,后离异。此后她与伴侣、女记者和专栏作家约尼娜・莱兹多蒂长期生活在一起。2002年,60岁的约翰娜与约尼娜结婚。然而,两人十分注意保护隐私,绝少在公众场合一起露面。

  约翰娜的同性恋趋向并未在冰岛引起什么波澜。冰岛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民众对约翰娜的性取向没什么太大兴趣。当冰岛人被告知他们的总理是一个同性恋时,人们也最多只会耸耸肩,说一声“哦”。

  非洲首位民选女总统带来的改变

  很多人说,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五年前的当选,是非洲变革中最具特色的一幕。不仅改变了男性统治政坛的格局,也提醒人们思考――也许女性是一剂良药,更能铲除非洲普遍滋长的内战、腐败流毒。

  2009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利比里亚时,曾向这位同为活跃世界政坛的女性送上了身为同行的赞誉:“从战乱到重建、从无序到民主、从绝望到希望”,希拉里用这短短三组形容词概括了从2005年至今,西非国家利比里亚发生的惊人巨变。

  五年前的利比里亚,刚从战火中走出,仍是一片废墟的国度,被称为“非洲最黑暗角落”。当约翰逊―瑟利夫以59%的高票成为首位经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女总统时,她的就职典礼却面临重重尴尬。首都蒙罗维亚甚至找不出一所像样的建筑举行典礼,各国嘉宾坐在塑料椅子上,头顶椰子树叶搭成的凉棚,才得以躲避烈日的蒸烤。他们还需徒步走路才能抵达招待会现场。

  斗转星移,如同约翰逊―瑟利夫在就职演说中强调的那样,选择投票给她就是选择改变这个国家。五年时间让利比里亚人逐渐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来,取得了令人瞠目的飞速发展。2009年年底,约翰逊―瑟利夫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披露,利比里亚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左右,并有望很快摆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高达490万美元的债务负担,利比里亚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金从500万美元增长到5000万美元。全国200多所学校、30所医院和诊所以及几座政府办公楼、法院等都已经过重建或装修。

  约翰逊―瑟利夫还表示,在2011年她的任期结束前,她要推行各类内政外交政策,让利比里亚的每一个孩子都再次绽开灿烂的笑容。

  实现柔情的发展目标,需要一颗果敢的心。约翰逊―瑟利夫从来就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被称为非洲的“铁娘子”。

  早在1985年,约翰逊―瑟利夫就在利比里亚参议员选举中成功胜出,却毅然地因反对当时的总统多伊拒绝就职。在这一年里,她连续三次被投入监狱,最后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才在次年被释放。

  2005年,利比里亚迎来内战后的第一次大选。在22名候选人中,年逾花甲的约翰逊―瑟利夫和比她年轻30多岁的足球明星乔治・威同场竞技。尽管她拥有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长达35年的政治经验,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花旗银行等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供担任过高级官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英人物,但选前调查机构纷纷看好球星威。辉煌的国际球坛生涯让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早已被当作利比里亚家喻户晓的国家英雄,对约翰逊―瑟利夫构成巨大挑战。

  铁娘子没有气馁,而是积极组织竞选团队分析优劣势,还亲自乘坐从邻国塞拉利昂租来的飞机,前往道路不通的地区争取选民支持。奇迹在这位果敢的女性手中诞生,她最终以超过10%的得票率差距击败威,当选总统。

  对于外交事务,约翰逊―瑟利夫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2009年7月在利比亚举行的非洲联盟第13届首脑会议上,非洲各国领导人就建立统一的行政机构来管理政策事务的问题,争执不下。约翰逊―瑟利夫站出来打破僵局,提出建立这样的行政机构并不是向非盟机构出让主权,而是为非洲国家建立共同面对国际事务的平台,制定统一对外的方针立场。她的表态让起先持反对意见的国家领导人重新审视这一提案,避免了不欢而散的结果。峰会结束时,非洲各国领导人经过长达15个小时的激烈讨论,终于通过将非盟委员会改为非盟权力机构的文件草案,授予该机构更大的权力,提高非盟在应对国防、外交以及国际贸易实务上的能力。

  金融寒冬让刚刚走出内战阴影的利比里亚又面临新的考验,但危机没有打垮这位已到古稀之年的铁娘子。约翰逊―瑟利夫政府从2009年开始,就大手笔地通过回购政府债券,来增加市场的现金流通量,拉动投资,刺激经济。人们有理由相信,她还将凭借铁腕与柔情、耐心与果敢,继续在非洲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活跃的角色。

  曾经的单身妈妈,现在“每一个芬兰人的总统”

  地处北欧的芬兰吸引世人目光的不仅有迷人的千湖秀色,更有众多活跃在政坛上的女强人组成的风景线。

  芬兰是世界上妇女参政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在芬兰议会200名议员中,女议员比例超过40%。在芬兰现政府19名部长中,女部长多达12 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半边天”。2003年4月,芬兰曾一度成为欧洲第一个同时由女性分别担任总统和总理的国家。在芬兰,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女性凭借个人的才能和魅力同样能够登上政坛的顶峰。芬兰现任女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就是芬兰妇女的杰出代表。

  办大事的小国女总统

  1943年12月24日圣诞前夜,一个女婴呱呱落地,给一个普通建筑工人家庭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但谁也不会想到,50多年之后,这个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工人居住区里长大的女孩哈洛宁竟成为芬兰第一位女总统。

  上世纪中叶,芬兰工人属于社会底层,生存艰难,工人们为争取权利不断进行斗争。深受环境和家庭影响的哈洛宁从小就立志要帮助工人改善生存状况。 1979年,36岁的哈洛宁当选为芬兰议会议员,走上从政之路。1995年,她又被任命为芬兰第一位女外交部长。

  在担任芬兰外长期间,哈洛宁显露出过人的外交才能,既能干又幽默,而且工作效率高。1995年,正值芬兰加入欧盟之际,芬兰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充分显示一个小国的地位和作用。在芬兰政府特别是外长哈洛宁的努力下,芬兰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回归西方的外交转身。1999年下半年,芬兰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更使哈洛宁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大显身手,为芬兰赢得“小国办大事”的美誉。同时,哈洛宁也得到注重树立国际形象的芬兰民众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哈洛宁在第二年的总统选举中登上总统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当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宣布不再参加当年总统竞选时,芬兰第一大执政党社民党内部将目光锁定在哈洛宁身上。出色的政绩,极高的威望,都是哈洛宁被看好的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是一位女性。自1917年芬兰独立以来,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职位一直由男性占据,使参政意识极强的广大妇女愤愤不平。为了选出首位芬兰女总统,许多女性放弃党派之争,联合起来全力支持哈洛宁。而作为有着一个女儿的单身母亲,哈洛宁在竞选中以顽强、自信的形象,赢得了众多选民的支持。

  2000年2月6日,时任外交部长的哈洛宁以芬兰第一大执政党社会民主党候选人的身份击败最大在野党中间党候选人埃斯科・阿霍,当选为芬兰总统。当年3月1日,哈洛宁宣誓就职,成为芬兰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统,同时也成为当时全球在任的五位女国家元首之一。

  时隔6年,2006年1月,哈洛宁又作为社民党总统候选人以51.8%的得票率击败最大在野党联合党总统候选人萨乌里・尼尼斯托,再次当选芬兰总统。

  大多数芬兰人认为,哈洛宁是一个正统的芬兰人,最符合芬兰公民的意愿――可信、宽容和公正。作为平民出身的总统,哈洛宁贴近普通百姓,富有同情心,关心民众的疾苦。近年来,芬兰国内的收入差别在增大,出现新的贫困。为此,哈洛宁主张维护传统的北欧福利社会及现行的福利制度,主张平等和社会公正,并强调要进一步维护芬兰公民的就业权利、平等、安全和福利,防止贫富两极分化,所以,人们认为她称得上是一位“每一个芬兰人的总统”。

  总统男友的名分难题

  就任总统后,哈洛宁搬出原来居住的公寓,与同居的男友、芬兰议会社会事务委员会秘书彭蒂・阿拉耶尔维一起住进位于首都赫尔辛基市郊的松树湾总统官邸。这给芬兰公众出了一道难题:如何称呼与总统同居15载的男友阿拉耶尔维?

  在相当开放的芬兰,同居现象非常普遍,被视为正常的生活方式。虽然人们并不介意阿拉耶尔维住进总统官邸,但在正式场合如何称呼阿拉耶尔维却成了问题。当时,一种颇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如今哈洛宁总统代表整个国家形象,总统和外国政要站在一起时,身边不能总是有一个名份不定的“男友”或“伴侣”,这难免有碍国家形象。

  当选总统前,哈洛宁一直没有结婚,但有一个和以前同居的律师男友所生的20多岁的女儿。而阿拉耶尔维和哈洛宁作为议会社会事务委员会的同事,在一次前往美国纽约访问时坠入爱河。当时哈洛宁是委员会主席,比她小5岁的阿拉耶尔维只是委员会的普通秘书,其工作是为委员会准备文案。阿拉耶尔维天资聪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获法学博士学位,与哈洛宁有很多共同语言,可谓志同道合。俩人相爱后很快同居,此后不久,阿拉耶尔维搬到赫尔辛基市中心一幢普通住宅楼内哈洛宁住处对门的公寓里。作为对门邻居,两人既有独立私人空间,又能随时方便约会。十多年来,两人保持着有距离的同居生活,对于政务繁忙的哈洛宁和具有独立精神的阿拉耶尔维都非常合适。

  在哈洛宁当选总统后,阿拉耶尔维主动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到一家福利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但“该给阿拉耶尔维什么样的名分?”却在芬兰全国引发了大讨论,一时间,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被闹得沸沸扬扬。为此,总统办公厅曾专门发布一项公报,建议称“丈夫”,但遭到许多人反对,纷纷打电话询问:“哈洛宁和阿拉耶尔维不是还没有合法婚姻关系吗?”芬兰一家电视台的调查显示,只有25%的人同意用“丈夫”这个称呼,约50%的人主张称“生活伴侣”,还有人建议称 “塔里娅・哈洛宁与她的男人彭蒂・阿拉耶尔维”。

  尽管性格倔强的哈洛宁曾多次表示还没有结婚的打算,但为了避免给外事活动带来不便,56岁的女总统被迫做出让步,披上婚纱与共同生活了十五载的阿拉耶尔维登记结婚。2000年8月26日傍晚,芬兰女总统哈洛宁的助手玛莉娅在首都赫尔辛基宣布,哈洛宁总统已经于当天下午和她同居了15载的伴侣阿拉耶尔维在总统官邸举行了婚礼。由于这位富有个性的女总统不信教,所以婚礼上没有神父的祝福。证婚人是哈洛宁总统的女儿安娜和阿拉耶尔维的儿子埃斯科。总统的婚礼低调从简,参加婚礼的只有新郎和新娘的亲朋好友约30人。当第二天芬兰人一觉醒来时,才听说总统结婚了。

  婚后,哈洛宁没有随夫改姓,仍然保持原来的姓名,芬兰总统依然叫塔里娅・哈洛宁,这非常符合哈洛宁的性格。而阿拉耶尔维从此也名正言顺地以总统丈夫的名义出席各种活动,可谓皆大欢喜。

  像家庭主妇,但她是印度总统

  南亚历来不缺女政治家,但印度总统帕蒂尔的出现却不同寻常。她通过个人奋斗成为印度独立60年以来第一任女总统,书写了一个传奇故事。

  现年75岁的帕蒂尔显得一点都不出众。她日常的装束一般是披着头巾,戴着一副大边框的老花镜,眉心点着一颗红色的吉祥痣,表情温和亲切、朴实安详,完全没有人们印象中杰出的政治女性常有的那种凌厉之气和张扬之风。她既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甚至在国内也没有特别的声望。但自她从政以来,已经创造了两项“纪录”:2004年,她出任印度第二大邦――拉贾斯坦邦邦长,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邦长;2007年,她又成为印度历史上首位女国家元首。

  帕蒂尔出生在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小城贾尔冈。在大学期间,曾多次参加印度大学生乒乓球赛并获冠军。天生丽质的她,在贾尔冈上研究生期间被公认为“校花”。

  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帕蒂尔思想非常开明,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到分析。尤其在结婚嫁妆这件事上,帕蒂尔的态度就很独树一帜。印度的风俗是女儿出嫁时女方家庭必须配上一定数量的嫁妆,而有的人往往看重的就是嫁妆的多寡。针对这种风俗,帕蒂尔明确表示,“我不会找一个要我父亲出钱才肯同我结婚的人做丈夫”。在帕蒂尔的朋友圈子中,她发现身为教师的谢卡瓦特也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于是他们决定在1965年结婚,当时双方明确约定,帕蒂尔家不出嫁妆。

  帕蒂尔大学期间主修的是法律,研究生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律师。然而,真正成就帕蒂尔的并不是她所从事的律师职业。1962年,帕蒂尔当选马哈拉施特拉邦议会议员,逐渐在印度政坛崭露头角。在此后的40多年里,丰富的从政经历一步一步证明,政坛才是她大显身手的舞台。

  但是,帕蒂尔的竞选过程从一开始就不是顺风顺水。当初,“第一位女总统”的卖点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的公众效应,人们眼球完全被有关她的丑闻所吸引。印度的反对党一直宣称掌握大量证据,证明帕蒂尔的一个兄弟与一桩谋杀案有关。马哈拉施特拉邦一家法庭还决定审理与帕蒂尔丈夫德维辛赫-谢卡瓦特有关的一个案件,认为谢卡瓦特涉嫌在7年前唆使一名教师自杀。

  帕蒂尔本人也深陷经济丑闻中。印度媒体曾报道称,帕蒂尔经营的一家由女性合办的合作银行,由于她的亲戚借走了巨额贷款至今没有归还,导致银行濒临破产。报道还暗示帕蒂尔家族侵占了海啸赈灾款。“满身污点的人能成为印度总统吗”――这是当时反对者制作的一个小册子的名字,也是许多印度人心中的疑问。

  面对种种非议,甚至被嘲讽为“有最多丑闻的候选人”,帕蒂尔的策略是不予回应,而实际上历次选举结果表明,上述“丑闻”并未给帕蒂尔造成多大影响,她在各种选举中都是一路过关斩将。

  在高票当选总统后,美联社的评论曾指出,尽管拥有45年的从政经历,并得到甘地家族支持,但帕蒂尔给人的印象仍是一个家庭主妇,甚至同对手比起来,她的支持者并不多。“但是,印度的国会议员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考量了很多著名人士后,选择帕蒂尔是一个最好的折中方案”。

  从战地女记者到总理

  亚德兰卡・科索尔以灰白短发、举止优雅的形象为克罗地亚人所熟悉。这位自克罗地亚脱离南联盟实现独立以来的首位女总理,在涉足政坛之前曾是一名出色的战地女记者。在1991年至1995年的克罗地亚独立战争期间,科索尔是萨格勒布电台的记者,她的电台节目涉及的战争话题包括难民问题、伤残老战士问题。期间,她曾短期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由于她在战争期间从事的人道主义工作,科索尔获得克罗地亚记协的表彰。

  科索尔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18岁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三本著作,包括诗集和关于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的书。

  随着战争在1995年结束,科索尔成为深受人们尤其是老战士欢迎的公众人物。她的报道为她以后转型参政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科索尔在2009年上任后即面临着艰巨的政治和经济重任,她在宣誓就职后就表态将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多年来最糟糕的经济危机和重启停滞半年多的加入欧盟谈判。她说,新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制止经济衰退,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尽可能地推动经济复苏。新政府还继续推进司法和公共行政改革,继续强有力地打击腐败和有组织犯罪。

  克罗地亚有舆论认为,科索尔一直在刻意打造的形象是:一个保守的政治家,同情那些在克独立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付出代价的下层民众。批评者则给她起了一名讽刺性的绰号“克罗地亚的特雷莎修女”。

  温情细致的国家“女管家”


  一缕缕发辫在头顶盘开,凑成奇特的花篮发型,加上身上的橘红色非洲服装,使得她与西装革履的其他政坛领导人相比很民族,很个性。这就是莫桑比克总理路易莎・迪亚斯・迪奥戈。

  五年前,莫桑比克政府改组,时任计划与财政部长的她开始担任政府一把手,成为莫桑比克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总理,在男人“霸占”的非洲政坛里立刻引起轰动。

  翻开迪奥戈的履历,人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她的职业生涯:理财专家。对于熟悉莫桑比克的人来说,选择迪奥戈担任总理,是顺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上个世纪80年代,莫桑比克贫困线以下人口所占比例曾高达90%,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长达16年的内战让莫桑比克变成了地雷遍地、洪水肆虐和艾滋病横行的重灾区。1992年实现和平以来,莫桑比克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引进外资,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从199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金融经济硕士学位起,迪奥戈的办公室生活就没有离开经济领域。1980年,她从技术员干起,在莫桑比克计划与财政部工作多年,参与国际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工作,还曾多次作为主要代表,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谈判,在争取国际经济援助方面卓有成效。2005 年,莫桑比克在迪奥戈的领导下,推出了利用综合手段推动经济的五年发展计划。次年,莫桑比克就首次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增长,此后以每年约7%的经济增长率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以50%的速度增加。

  当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之际,迪奥戈在莫桑比克议会从容应对议员就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困局的提问。她提出至关重要的是确保发展援助。政府已与国外的发展伙伴进行协商,确保援款及时到位。目前,莫桑比克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19个向莫桑比克提供援助的机构已经承诺为该国预算提供4.7亿美元的款项。当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5.4%跌至1.5%的时刻,非洲经济领头羊南非也受到了猛烈冲击,而莫桑比克的经济增长率有望维持在6.7%,大大超过同地区其他经济体的发展速度。

  在掌控经济大局的同时,迪奥戈还致力于解决非洲的医疗问题和妇女问题,体现了女性领导人细致温情的一面。她向非洲各国的卫生部长发出呼吁,为非洲人民提供免费的生育和性健康医疗服务。此举将把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降低60%以上,扭转艾滋病在非洲肆虐的局面,提高非洲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能力,使在农业、小企业和非正规经济中担任主力的娘子军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9年在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迪奥戈亲自出席了非洲发展和抗击疟疾的会议,介绍了莫桑比克在对抗疟疾方面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巨大困难,了解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良策。她说,莫桑比克目前有一半的人口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对于他们来说,购买2到3美元的蚊帐是一笔巨额开支。政府部门也只能为一半的人提供医疗服务。迪奥戈同时表示,一些私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员健康对于提高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准备同政府一道增加医疗投入。这种新的趋势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迪奥戈也没有忘记减轻普通民众肩头的压力,宣布政府免除对玉米粉、大米、盐、糖等基本食品和调料的增值税,并继续为普通百姓提供免费的小学教育和低费用的医疗服务。莫桑比克的城市居民只需支付相当于19美分的象征性费用,就可在公立诊所咨询取药。

  伴随政绩而来的是巨大的荣誉和国际社会的认可。迪奥戈在2005年获得连任,还在2008年第18届世界妇女峰会上获得“全球女性领导人奖”的殊荣。

  菲律宾的“阿罗约时代”

  在有惊无险地趟过2009年年底的政治仇杀事件的险滩后,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迎来了任期的尾声。按照菲律宾宪法规定,阿罗约的任期将于2010 年6月30日届满。

  尽管在任期间她曾数度置身于政治火山口之上,但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也一次次向世人展示了连男性也要钦佩的领导魄力。

  在菲律宾,阿罗约有着连明星也难及的号召力。这位“美女总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大众的瞩目,她极佳的口才也深受媒体的追捧。2001年上海 APEC会议上,刚刚接任总统的阿罗约与其它国家领导人一起应邀出席,身着大红色旗袍的她站在众元首中显得格外精致动人,立刻就引来了各方关注。因为她长相娇小年轻、气质高雅,甚至有人称赞她酷似菲律宾的女明星诺拉奥诺。

  虽然出身在政治世家,父亲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也曾任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却有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在马拉卡南宫,她曾是“第一女儿”,人们亲切地叫她“格洛丽亚”,在要求简朴的马卡帕加尔家族里,那时的阿罗约也只是穿着百姓常见的普通印花布料,保持着小时候和奶奶在乡下农场里的朴素生活习惯。

  在自己当上菲律宾总统后不久,阿罗约宣布开放总统府供民众参观,这与传统观念里人们对政客刻板的印象大相径庭。此外,阿罗约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影视迷”,在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风靡亚洲的时候,阿罗约还作为“流星迷”特意接见了主演言承旭。

  对于从小在马拉卡南宫长大的阿罗约来说,这里承载了她生命的大半。从14岁跟随父亲巡游演说入主总统府,到后来15岁在舞会上结识丈夫在那里情订终身;从17岁决定赴美念书后在乔治敦大学与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同班,到1965年看到父亲败给竞选对手马科斯从总统位置上黯然退下,阿罗约的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涯注定就与这个“最高贵的人住的地方”(马拉卡南宫的原意)无法分割。

  2001年,阿罗约以主人的身份再次进驻马拉卡南宫。这之前,她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曾经一度相夫教子,执教大学;1986年随着马科斯的下台,阿罗约进入新总统阿基诺夫人的内阁,成为亚洲第一位女性总统的助手,开始斡旋于各种政治争斗;2000年,阿罗约在政治上转向,时任副总统的她宣布退出总统埃斯特拉达的执政党内阁,加入反总统阵营;2001年,在反对埃斯特拉达的叛乱中阿罗约接替了总统职位,她在就职演说中称:“我们必须大胆地树立我们国家的雄心,所以,此后的10年,我们与贫困的斗争将赢得胜利。”

  事实证明,阿罗约是有雄心的。菲律宾的政治体制中一直存在“军队干政、人民上街”的传统,这一传统要追溯到1972年――前总统马科斯为了长期垄断权力,实施了19年的军事管制制度,逐渐滋长了军队干预政治的风气。而随着8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萧条、恐怖活动猖獗、自然灾害频发等外部因素深化了民怨,菲律宾民众和军队惯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来表示对现任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阿罗约上台后,在五年时间里成功地化解了200多起大大小小的军事政变。2003年,300多名青年军官在马尼拉发动了兵变,试图推翻阿罗约政府,但不到20个小时就被平息。2009年,6年前兵变未遂的叛军集结了30名军人再次发动军事叛变,阿罗约要求军方立即采取任何可能措施挫败叛变,菲律宾军方出动了至少5卡车政府军进行镇压,当天就使叛军缴械投降。

  除了对待武装叛变决不手软外,为安抚军警部队中的下层官兵,阿罗约还提出改善官兵们的住房等福利待遇,提倡让更多有能力的青年官兵得到晋升机会。能在多次政变中屹立不倒,阿罗约已经深谙只要她适时分化阶层差异巨大的反对派、拉拢军队高层和重要政治势力,只要具有民众影响力的天主教会不支持兵变,阿罗约的时代就不会结束。

  但是,对穷人的许诺迟迟不能兑现却使阿罗约备受质疑。2005年,在阿罗约当选菲律宾总统的第二年,媒体披露出她大选舞弊的录音带,她的家人也被指责贪污腐败。对此,底层军官和海外雇工曾一度高呼对其进行弹劾。最后,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得不“自行流亡”以息众怒,最终在执政联盟、军队和天主教会的支持下,阿罗约总算是保住了政权。而此前此后,针对她的4次弹劾都被粉碎。

  把丈夫从总统变成“第一先生”的女人


  这是一位让人忽视不得、注定沐浴镁光灯照的女性:她的装束,甚至耀眼过好莱坞的明星:闪亮的棕色长发,精心设计的妆容,名贵奢华的衣着首饰…… 年过半百,却风韵不减。

  政治上,她的手腕却强硬过人,即使面对全国反对声浪如潮,也依旧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称“妥协”字眼不存在于她的执政方案。

  英国《卫报》将她列入全球“最具时尚感”领导人前十,美国《时代》周刊称她是“21世纪的贝隆夫人”,《福布斯》杂志“全球百名最强有力的女性”排名中,她位居第13。

  她就是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阿根廷第一位民选女性总统。

  CFK与时尚

  在阿根廷,自2007年12月克里斯蒂娜上任以来,“CFK风潮”正大行其道。CFK既是总统姓名的缩写,也成为阿根廷女性时尚的代名词。克里斯蒂娜从不松懈的时尚品位令诸多女性仰慕者争相效仿,也因此备受反对派人士抨击。

  在一次接受名模纳奥米・坎贝尔的采访时,克里斯蒂娜声称,富有女人味和当总统可并行不悖。不论是在公共还是私下场合,出现在媒体视野里的克里斯蒂娜永远光鲜妩媚:柔亮的棕色长卷发同健康的小麦肤色相得益彰,她从来不以素颜示人,总是妆容整齐,特别是以浓重的眼影凸显炯炯目光,她喜欢以珠光宝气的宽大腰带勒紧腰身,不吝展示傲人的身材曲线。

  人们传说她佩戴的首饰,每一件价值等同一辆最新款的四驱越野车;她从来没有重复穿过同一身服装,她的鞋子多到可以全年每日一换从不重样,最高记录是两天时间换五套不同行头;她的劳力士腕表价值2万美元以上,每三个月花上1250美元请名师打理一次头发;2008年一年的置装费超过120万阿根廷比索,且不出路易斯威登、香奈儿、爱马仕、D&G等国际顶尖品牌,她的衣橱占地95平方米,相当于平常人的一套住所……

  阿根廷时尚媒体骄傲地说,我们拥有全拉丁美洲、甚至全世界最具风情和魅力的女性领导人。她的批评者则指责她奢华的外表同她的政府“维护中低层收入群体利益、反对贫困和不平等”的誓言之间存在着讽刺性的反差。

  2009年4月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峰会上,来自美洲的三名女性领导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智利时任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在同一方舞台登场亮相,全美洲的媒体对此自然少不了一番评头论足。作为结论,希拉里被称为打扮呈中性,女性风韵不足;巴切莱特则“像是刚刚出浴”般不重打扮,朴实无华;克里斯蒂娜以名师设计的绸缎裙装加高跟鞋搭配,取得完胜。

  对于克里斯蒂娜,打扮入时既为其争得赞誉,也引来批评与风险。对于赞扬,她欣然接受;对于批评,她以“压制女性发展”、“大男子主义习性不改” 等评论予以回击,坚持自己的风格。

  “为什么就没有人问那些男性领导人有多少件西装,多少条领带呢?”在被问及“究竟有多少双鞋子”时,克里斯蒂娜对媒体反唇相讥道。

  从第一夫人到总统

  作为总统,克里斯蒂娜有着同时尚品位相同的执著。

  克里斯蒂娜毕业于法律专业,在学生时代就同自己的丈夫基什内尔相识相恋。30岁起,克里斯蒂娜步入政坛,多次当选地方及联邦议员,在2003年举行的阿根廷总统选举中,她作为左膀右臂,为丈夫基什内尔获胜当选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什内尔执政期间,阿根廷经济逐渐走出自2001年爆发经济危机以来的低谷,经济增长率连续4年超过8%。很多人将经济复苏归功于基什内尔的 “首席顾问”、第一夫人克里斯蒂娜。

  因此,在基什内尔宣布不准备连任,改由克里斯蒂娜参选总统后,这位共同创造了阿根廷“中国速度发展”的第一夫人获得了广泛的支持。2007年总统选举首轮投票中,克里斯蒂娜以领先排名第二的对手22%的胜率当选,成为阿根廷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总统(在此之前,伊萨贝尔・马丁内斯・德贝隆,即第三位贝隆夫人在1974年-1976年作为副总统接替已故丈夫贝隆担任总统之职,后被军事政变推翻)。基什内尔任执政党主席,作为“第一先生”辅佐妻子。

  克里斯蒂娜从丈夫手中接过的“遗产”,不仅仅是迅速增长后问题逐渐展露的经济,来自全球经济萎缩、阿根廷农产品出口等支柱产业的困境,还有国内飙高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外来投资减少、贫困问题加剧等等。

  作为总统,克里斯蒂娜表现出了比号称“铁腕”的丈夫更强有力的执政风格。克里斯蒂娜主张加强国家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降低经济自由主义的风险。上任伊始,克里斯蒂娜政府就提出提高农产品出口关税,在阿根廷全国引发时长数月的大规模抗议示威,甚至遭到副总统和议会的反对。面临重重压力,克里斯蒂娜拒不妥协。

  女总统和阿根廷的大国之梦

  克里斯蒂娜备受争议的还不仅仅是经济政策,她较之丈夫更倾向“左翼”的外交政策也为阿根廷舆论褒贬不一。

  阿根廷人向来自嘲地称自己是“一群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的后裔,打扮却效仿法国人,希望别人误以为自己是英国人”。在南美一向屈居于巴西之下的 “第二”名次,也令阿根廷尴尬之余“大国情结”丛生。阿根廷人从内心深处希望提升本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发言权,也希望本国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像当年的埃维塔・贝隆夫人般大放异彩,为阿根廷争得更多关注和掌声。

  深谙阿根廷人政治心理的克里斯蒂娜在这一点上没有令国民失望。她不光打扮入时,仪态万方,更积极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时时处处表现阿根廷放眼全球的大国姿态。

  2008年4月,国际社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游行请愿,要求哥伦比亚反政府游击队“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释放遭其绑架并囚禁多年的哥前总统候选人英格丽・贝当古。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站在了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以历史的名义,以自由的名义”,为贝当古后来的平安获救呼号。

  2009年的第五届美洲峰会上,克里斯蒂娜作为阿根廷国家元首,致峰会开幕辞。她呼吁美洲团结一心,改变以往冲突分歧不断的旧局面,创造携手共赢的新发展,并为此表达了阿根廷加强地区合作的决心和志愿,令首度同拉美首脑面对面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颔首称是。

  2009年6月28日,洪都拉斯爆发军事政变,以议会、最高法院和军方为首的政变者推翻了合法总统曼努埃尔・塞拉亚,并将其强行驱逐至哥斯达黎加。事发后,拉美一片哗然。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是拉丁美洲最早公开表态谴责这一行径的领导人之一,并且支持美洲国家组织对政变后成立的临时政府进行制裁。

  阿根廷人已经知道,不管是批评、抨击还是赞美鼓励,都不能动摇克里斯蒂娜的决心。这位阿根廷的女元首将坚持自己的道路,步伐坚定,勇往直前。

  女物理学家坐稳德国总理宝座


  “欧洲管家”这个美称对于刚获得连任的安格拉・默克尔来说再适合不过。在新任期初始,默克尔政府的一系列强硬干预措施令人侧目,先是宣布计划向阿富汗增兵500人,紧接着又声称如果伊朗在核问题上不转变态度,德国将对伊朗实施“全面制裁”。

  这一强硬的姿态与去年年底德国大选中的低胸宣传照相映成趣――由德国时任总理默克尔担任主席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党的一名女性党员模仿默克尔在 2008年的惊人造型,穿上超低胸的晚礼服,在其宣传海报中与酥胸半露的默克尔并列出镜,并附以竞选豪言:“我们还可以奉献更多”。

  用默克尔的胸作为宣传噱头自然获得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这不仅因为默克尔重要的政治家身份,还因为这位既无美丽面容也无迷人曲线的“欧洲大妈”已经让人习惯了她一贯保守的中性衣着和鲜有夸张表情的冷峻面庞。以至于2008年4月她在挪威奥斯陆国家歌剧院首场演出开幕礼上蔚为壮观的低胸造型一出炉便成为经典,被反复炒作至今。而默克尔对自己出格的装扮却以她一如既往的冷静淡淡地回应道:“很简单,因为德国总理是女性”。

  在以男人为主角的政治世界中,女性的身份总是独特且微妙的,在德国这个传统且保守的欧洲大陆国家更是如此。而安格拉・默克尔作为一个东德女性,却爬到了西方男权社会的顶层,驾驭最捉摸不定的政党政治,这着实令人称奇。

  时间回到2005年11月22日,德国新一届大选结果公布,当德国联邦议院议长拉默特对默克尔说“亲爱的默克尔博士,你现在是首位选举产生的德国女总理了”的时候,场下笑声一片。德语中所有名词都有细微的词性区分,“女总理”(Kanzlerin)这个词正是由于默克尔的当选才在德语中被首度使用。这个看似诙谐的笑场环节却标志着德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安吉拉・默克尔改写了德国自1871年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以来始终由男性掌控国家权力中心的历史。

  德国和世界对于默克尔的当选都有些准备不足,这个在两德统一之后才走上政治道路的物理学博士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陌生和“捉摸不定”,挑剔的德国政客们认为她只是德国联合政府的过渡性人物,最多只能在总理位子上坐半年。而这位新科女总理却在上任两个星期后飞到布鲁塞尔,在欧盟峰会上麻利地调停了英法矛盾,因而化解了欧盟因财务问题而出现的分裂危机,这一成绩给足了德国和世界惊喜。

  在德国政坛中,让人捉摸不定的默克尔一路青云直上,只用了短短十年就从东德的物理研究所走到今天德国第一大党党主席的位子上。默克尔并不被人看好的独特身份和经历往往正是推动她前进的助力――她身为女性,且来自东德,在统一后的德国政坛属于绝对的少数派,却也因此成为标榜促进德国团结和融合的新政府争取的对象。默克尔被德国前总理科尔识中在1991年首次入阁出任妇女与青年部部长,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惠于此。

  受到机遇垂青的默克尔本就不是一个简单女子,她目标坚定、作风强硬,敢说敢闯,也绝非像一些评论说的那样缺乏政治手腕―― 她不仅步步为营铲除竞争对手,更顶住压力,在1999年基民盟的政治献金丑闻中“大义灭亲”,抛弃了她的“政坛教父”科尔。

  也有人说,默克尔看似工于心计的政治谋略更像是一个物理学家严密的科学计算,在她眼里,事情的对错就如公式一般简单明了;而她的政治生涯也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明确的目标、周密的逻辑、最优的方法确保她以一种并不典型的方式一路走到德国的权力中心,并在欧洲和世界政坛上发挥着重要影响。这个看似木讷、缺乏个人魅力的女总理自上任以来连续三年被《福布斯》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

  但在她的个人主页上默克尔描述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她尽量让自己在周六的晚上空出时间,为丈夫做一顿传统的德式晚餐――土豆汤、煎肉排或者鲱鱼;她也经常跟丈夫回到她度过少年时代的小镇滕普林,散步或者做做园艺,古典音乐、足球、田园生活――德国首位女总理描述了一个经典的“德国梦”。她写道,“在乡间,我感到格外的惬意”。

  “国父”之女的厄运与荣耀


  2010年1月28日,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目送当年杀害孟加拉“国父”谢赫・穆吉布・拉赫曼的五位凶手被送上绞刑台,这五个人所犯下的罪行,和她一生风谲云诡的政治命运紧密相关。

  身为“国父”之女、早年丧失亲人、两度入狱、六年流亡以及层出不穷的暗杀威胁使得这位女总理的从政之路坎坷而传奇。朴素的打扮、和蔼的笑容、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摆架子……这又是62岁的哈西娜给人留下的惯常印象。

  在2009年的孟加拉大选中,哈西娜继1996~2001年后,第二次出任总理。她也成为前总理卡莉达・齐亚之后第二位两度出任孟总理的女性,续写了孟加拉自1991年以来两位女总理“轮流坐庄”的历史。

  从政之路

  哈西娜1947年9月28日出生于孟加拉(当时为东巴基斯坦)西南部格帕勒甘杰县的一个偏远乡村,是家中长女。她的父亲是孟加拉国1971年独立战争领导人、孟开国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穆吉布在孟被尊称为“国父”。受到家庭中浓厚政治氛围的熏陶,哈西娜在学生时代就热衷于学生政治活动,并在学生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

  1971年孟独立战争期间,哈西娜和丈夫、母亲以及兄弟姐妹曾被巴基斯坦军方囚禁。孟独立后,哈西娜并未过多地卷入政治。然而1975年时任总统的父亲穆吉布遭暗杀却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也随后将她推向了政治舞台。父亲死后,哈西娜开始了长达6年的流亡生涯。

  1981年哈西娜被缺席选为人民联盟主席,当年5月她回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执掌人盟,随后还组成以人盟为首的多党联盟并任领导人。她誓言要为国家的民主和人民的福祉而战斗下去,向当时的军人独裁说不。1990年,哈西娜领导的人盟与前总统齐亚・拉赫曼的遗孀卡莉达・齐亚(后两度任总理)领导的民族主义党以及其他党派联合,对抗军政府的统治。1991年孟实行民主政治后,民族主义党在大选中获胜,卡莉达・齐亚成为孟独立后的首位女总理,哈西娜任反对党领袖。

  1996年,哈西娜领导人盟在孟第七届议会选举中获胜,并于当年6月23日正式就任政府总理,成为孟独立以来的第二位女总理。

  哈西娜在工作中非常勤奋。她每天早起祷告后(大约五点前后),就开始阅读当天的报纸,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工作16到18个小时。她的第一个总理任期内,孟加拉国实现了粮食自给,并因此于1999年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谷物女神奖”。

  在她任期内,孟政府还于1997年12月同东南部吉大港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缔结了和约,结束了20多年来该地区部落游击队与孟军队之间的对抗状态。1998年,哈西娜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和平奖。

  2001年,卡莉达领导的民族主义党在第八届议会选举中获胜执政后,哈西娜再次出任议会反对党领袖。2007年孟看守政府大举开展反腐运动期间,受到腐败指控的哈西娜被逮捕入狱,后获得保释,前往美国看病。

  2008年12月29日,孟加拉国第九届议会选举在延误两年后举行,人盟打出倡导“变革”的口号,在大选中赢得选民青睐,获得议会300个席位中230多席。哈西娜为总理的新一届内阁于2009年1月6日宣誓就职。哈西娜政府承诺将为国家带来变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并设定目标要在2021年前将孟加拉国建设成数字化国家。

  亲民形象

  有人说,如果你与哈西娜从未谋面,那么当你第一次看到她,一身朴素的打扮、一副眼镜以及和蔼的笑容给人的感觉更像一名老师,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政府总理。

  哈西娜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她像普通的孟加拉妇女一样,着装朴素,通常就是一身棉制的沙丽。

  评论家说,在一些公开场合,她的言谈举止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很快地融入老百姓当中。哈西娜在2009年年初就任总理后,由于担心她可能受到暗杀威胁,安全人员特地加强了安保措施,但哈西娜曾公开要求安保人员不要过多限制她同普通民众的交流。

  实际上,哈西娜作为政治领导人一直以来面临着各类暗杀威胁。孟现任商务部长法鲁克・汗曾说,一些势力长久以来一直企图杀害哈西娜,这样的袭击阴谋不下20次。在2004年8月21日,时任反对党领袖的哈西娜在孟首都达卡出席人盟集会时,集会遭到手榴弹袭击,包括人盟高级领导人在内的24人在袭击中死亡,数百人受伤。哈西娜幸免于难,但其耳部受伤,此后她一直患有严重的耳疾和眼疾,并曾多次前往美国接受治疗。

  在2008年年底大选前后及哈西娜就任总理后,情报机构还多次发出警告,称哈西娜面临暗杀威胁。大选前,哈西娜和卡莉达作为主要政党领导人参加竞选集会都必须在防弹玻璃后做演讲,安全机构还要求她们不要在集会时挥手,以免恐怖分子利用她们挥手回应的姿势作掩护发起袭击。

  哈西娜对媒体记者非常友善。当地记者亲切地称她为Apa(姐姐),而哈西娜则开玩笑地称记者为“危险份子”。在外出时,哈西娜经常和记者坐在一起就餐。她非常幽默,即便在一些严峻的关头,她仍然能镇定自若,面带笑容地做出一些重大决定。

  推动妇女参政议政

  1991年以来,孟政坛一直由前总统齐亚・拉赫曼的遗孀卡莉达・齐亚和“国父”谢赫・穆吉布・拉赫曼的长女谢赫・哈西娜“二分天下”,这在穆斯林国家实属罕见。而两位女总理在执政期间,也都积极致力于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权益。如今,在这个南亚小国,妇女的生存状况得到大大地改善,女性参政议政也得到了极大的鼓励。

  2004年卡莉达・齐亚在任期间,孟加拉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将议会中专为妇女预留的席位从30位增至45席。孟总理哈西娜今年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时说,孟现政府还计划将议会中为女性预留的席位进一步提高到100席,并将推动实现这些席位的直选,而非现在的议会内选举产生。她说,直选可以保障那些偏远地区的妇女选出自己的代表,从而保障她们的权益。

  孟加拉国实行议会一院制,其国民议会目前由公民直接选出的300名议员和由议员遴选的45名女议员组成。在2008年12月29日举行的第九届议会选举中,包括现任总理谢赫・哈西娜和前总理卡莉达・齐亚在内的18名女候选人当选议员,加上另外45名由议员选出的女议员,目前孟议会中的女议员总数达到63名,为历史最高。

  同时在议会中,目前除议长外,议会领袖、副领袖和反对党领袖均为女性。现总理哈西娜还曾表示,未来可能还要选出一名女副议长。

  另外,卡莉达・齐亚任总理期间就曾任命妇女担任部长职务。而目前在哈西娜的44名内阁成员中,女性成员则达到了5个。其中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职位如内政部长、外交部长和农业部长等均由女性担任,这在孟加拉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真可谓女性撑起孟政坛的“半边天”。

  季莫申科的铁腕与美丽

  2010年初春的乌克兰,选战正酣。如同季莫申科生命中的数度大起大落,这一次冲击乌克兰总统的尝试,或许只是她的又一次转身。在乍暖还寒的基辅街头,向选民们优雅致意的季莫申科,一如既往地将她独具魅力的金色发辫盘到脑后,如同一面闪亮的旗帜。

  季莫申科手里的牌

  季莫申科此次冲刺总统的努力可谓孤注一掷,在与昔日的“橙色伙伴”――现任总统尤先科分道扬镳之后,她的强劲竞选对手――前总理亚努科维奇在第一轮投票结束后便对媒体放话,当上总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季莫申科赶下总理位置,并解散她的政府。这一次,季莫申科没有后路可退。

  在第一轮投票中,季莫申科比亚努科维奇落后十个百分点。国内外的民调机构几乎都认定,季莫申科此次没有太多胜算,但季莫申科显然已经准备战斗到底。

  此轮投票前后,季莫申科阵营加大宣传力度,高举“民族精神”旗帜,强调建立公平社会和有效行政体系,以创新推动经济结构改革,改善人民福祉。基辅街头汹涌的“橙色”人潮中,金色发辫盘头、身着白色西服的季莫申科出现在其中,似乎在回放当年“橙色革命”街头抗议的片断。

  对于她的竞争对手,季莫申科也并不心慈手软,她指责亚努科维奇和地区党“正准备实施大规模舞弊”、“操控中央选举委员会”,而对于外界“抹黑对手”的质疑,她付之一笑。

  批评者认为,这显示季莫申科正在号召“橙色革命”旧部,一旦失败,可能会像当年那样发动大规模街头抗议。支持者则表示,季莫申科的政治手腕高超,把握机会的能力较强,到底谁能获胜实属难料。

  不过,除了分歧明显的民意,季莫申科在她总理任期内积攒的资本其实并不多,英国《独立报》曾分析,亚努科维奇能东山再起,与其说是乌克兰民众认同他的政策,不如说是尤先科和季莫申科这对“橙色革命”盟友执政表现太差。

  “橙色革命”中,尤先科和季莫申科携手出击,风光无限,但不久即陷入权力斗争,直至如今的分道扬镳。这两人上台后均承诺实施政治改革,但迟迟未予兑现。

  乌克兰经济则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陷入严重衰退。2009年2月,乌克兰财政部长维克托・平泽尼克因预算编制与季莫申科发生争吵,愤而辞职,季莫申科随后直接管理经济,然而,日趋低迷的经济和政府内斗令乌克兰人极度失望。《独立报》评述说,无怪乎亚努科维奇可以把尤先科-季莫申科“双头政治”这一 “橙色革命”产物称为“橙色噩梦”。

  铁腕的野心家

  “你们何时看见她流过眼泪,没有,她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人面前都不会屈服,她就是乌克兰,乌克兰就是季莫申科。”这是本次乌克兰大选中,季莫申科支持者对她的评价。

  身为总理的季莫申科看似弱不禁风,却被西方媒体称为是“乌克兰政府中惟一的男人”,是“乌克兰最强悍的人”。自2004年“橙色革命”以来,乌克兰政局变数不断,季莫申科就一直处在政治漩涡的中心,带着一副铁腕强硬的执政脾性走过乌克兰政局的跌宕起伏。

  2004年11月,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在基辅街头持续数周的抗议选举中,尤利娅穿着朴实无华的皮大衣,头发在前额利索地分开了一条缝,站在反对派领袖尤先科的右边,

  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曾说过,华盛顿明白,“橙色革命”的真正推动者是季莫申科。“没有她的雄厚财力作后盾,尤先科的声音不可能这么响亮”。

  在“橙色革命”中频频露脸的季莫申科,很快有了“橙色公主”的美誉。作为回报,尤先科出任总统后,任命季莫申科为总理。

  对于季莫申科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人们颇有争议,但她管理经济的能力却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她在任副总理期间,曾大刀阔斧地在经济领域大规模改革,解决了拖欠俄罗斯的数十亿美元债务,恢复了乌克兰与其他国家在机械制造、管道工业等领域的关系,使乌克兰向俄罗斯的工业产品出口几乎翻了两番。

  首度出任总理期间,季莫申科施重拳打击“影子经济”,即剥夺钻政府官僚主义空子而窃取所得的财富和权力,并成功地使欧盟和美国承认乌克兰的市场经济地位。

  美联社把季莫申科的执政风格称为“发烧型”――第一个总理任期的8个月中,她推行了20个全新的全国项目。

  尽管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在“橙色革命”中“共患难”,但执掌政权后二人的合作不到半年即告终。“缺乏团队精神”是尤先科解散季莫申科政府的官方原因。但季莫申科的批评者认为,季莫申科不加掩饰的政治野心才是她下台的真正原因。

  季莫申科从不掩饰自己希望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愿望。她亲西方的立场也赢得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大有盖过总统尤先科的势头。

  她的政治野心超越任何意识形态的考量。2005年9月遭尤先科解职后,季莫申科不顾二人之前的多年合作,公开尤先科的丑闻。2006年3月议会选举前后,季莫申科又主动向尤先科示好,表示愿意重新担任总理。为达到目标,季莫申科不惜吸收此前的政敌,让他们加入自己政党之中。

  “如果她和你一个阵营,那没有问题,”当时接替季莫申科担任总理的尤里・叶哈努罗夫说,“如果不是,那你麻烦大了。你会遭遇切尔诺贝利一样的灾难。”

  尽管季莫申科在2006年重返总理宝座,但季莫申科的政治野心给乌克兰最高统治者带来的不安,使得乌克兰长期陷于一种政治内耗。双方的分歧尤其在能源问题上得以集中体现,2009年年初的俄乌“斗气”风波更放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乌克兰总统编外顾问、俄右翼力量联盟领导人之一涅姆佐夫就曾指出,尤先科坚持乌克兰走建立在民主与自由基础上的欧洲发展道路,而季莫申科则主张以“家长作风”和“民粹主义”走出一条特殊的道路来,二者的执政方针恰巧是针锋相对的。

  而这场耗时过久的政治内耗也终于随着这次乌克兰大选中尤先科的出局而走到了尽头。

  是女人,其次才是谈判对手


  政坛上的潮起潮落,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家常便饭,在以男性为主的政治游戏圈里摸爬滚打的女政治家也并不少见,而真正让季莫申科为世人记住的,是她性别特征分明的女政客形象。2009年年末,季莫申科被“最热辣国家领导人”组织评为世界最性感政治家。

  早在“橙色革命”时期,举止端庄、优雅,身穿朴素皮大衣、脑后盘着一根“麻花辫”的季莫申科以“美女政治家”的形象为尤先科赢得了大量选票。成为总理之后,她的一言一行,甚至出门亮相的每一套行头,都成为了乌克兰乃至世界的焦点。

  在乌克兰,季莫申科已经等同于时尚代名词,她仪容举止所引来的瞩目度,丝毫不亚于她极富争议的强硬施政风格。2009年年底,季莫申科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政府会议上。她舍弃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民众都习以为常的发辫,把此前盘绕在头顶的辫子解开,挽成发髻整齐地盘在脑后。这一发型很快为众多乌克兰女性跟风效仿。

  “我很清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在这个男性统治的政治圈子里保全地位。”这是季莫申科在走上政坛后的一句坦言。事实证明,在这前后,她一直成功地实践这一女性执政的制胜法宝。

  在成为乌克兰总理之前,季莫申科是乌克兰的“天然气公主”,她的统一能源公司曾经跟乌克兰前总统库奇马的女婿平丘克的公司进行竞争。在激烈竞争中,平丘克不得不甘拜下风,他给季莫申科这位美女的评语是“致命”,这种“致命”显然不同于一般剑拔弩张的商界强势。

  无论面对政客还是商人,季莫申科都力图给人一种印象:她首先是个女人,其次才是个谈判对手。敌视季莫申科的乌克兰人据此指出,这个“美女政客” 很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貌,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与尤先科的关系中也不会例外。事实上,从季莫申科成为乌克兰名女人的那一天起,她的种种绯闻就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季莫申科也是乌克兰青年男女崇拜的偶像,一些时装、球队以她的名字命名,各种典礼和宗教仪式上也少不了她;她甚至还灌了一张唱片,销量不错。她还总是不厌其烦地注意自己的头发、握手、公共场合亮相的服装这些细节,使她的每一次出现都完美得无可挑剔。

  权力之巅的“她们”


  她们中的许多人曾经只是妻子、母亲或女儿。如今她们有了多重身份,从依附到独立,从幕后到台前,从关心油盐柴米到心怀天下苍生。

  千百年来,主要由男性把持的政坛难得有一缕脂粉之气。这些身处政坛巅峰的“娘子军”身着鲜艳裙装、淡定从容地现身国际舞台,代表自己的国家发出声音。这些闯入“禁地”的女性领袖,给阳刚十足的全球政坛注入了更多感性与温情。

  随着越来越多女性领袖的涌现,国际政治,这个原本是男人把玩的游戏,会不会因此而改变规则?

  在她们冲刺权力之巅的努力中,世界也因她们生变。

  “性别神话”不再


  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过的女性领袖,留名者不过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以色列第一位女总理戈尔达・梅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等寥寥几人。

  这一情形正在改变。根据世界女性领袖网站的负责人马丁・克里斯滕森为《环球》杂志记者做的统计,除去世袭女王,全世界现今共有14位女性担任着独立国家的总统或首相职位,占世界领导人比例的9.2%,接近一成。

  这个数字背后,是每年10%~20%的女性领导人的增速。马丁指出,当前女性领导人集中分布在南亚、北欧和拉丁美洲,此后一段时间,亚洲、南美和中美洲的女性领导人将在原来已有相当比例基础上有增无减,欧洲的女性领导人也将逐渐增多。

  在亚洲的近二十年,女性治国已成为一项传统。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孟加拉国的两位女总理卡莉达和哈西娜、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都是亚洲政坛长久的风景。一些女政要可能昨日还相夫教子,今天就应政治的召唤而成为巾帼英豪。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胡传荣指出,宗教、民族矛盾突出,暴力和刺杀政要频繁出现,政治人物被刺杀后留下遗孀等为这个地区女性领导人提供了政治沃土。

  北欧国家则是从制度建立上入手,使女性从政机制化,常态化。这首先要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女权运动。声势浩大的“妇女为妇女投票”活动推进了北欧女性在政治上取得和男性平等地位的进程,女性参政的权力被陆续写入宪法。在当前一些北欧国家的议会,女性占有约40%的席位。

  胡传荣介绍,事实上,北欧素有女性当家的传统。在早期的渔业经济时代,当男人在外出海的时候,女人就在家独统“天下”了。

  而在一向推崇所谓男子气概的拉丁美洲,在政治领域也出现了几位魅力非凡的女性领导人,比如智利女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和阿根廷的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马丁指出,拉美女性领导人的崛起是与土著居民、下层贫民的崛起同步的。随着拉美地区民主化进程加快,土著居民、下层贫民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导致了拉丁美洲出现“集体向左转”的现象,代表土著居民、下层贫民利益的左翼政党纷纷上台执政。原本社会地位低下的妇女跟其他受压迫阶级一起,将巴切莱特和费尔南德斯这样的领导人选上台。

  据马丁介绍,在近年的数十位女性领袖中,有近四成曾经连任,其中冰岛前总统维格迪斯曾连任四届。他指出,女性领袖的连任说明,女性领袖可以像男性一样强势、有决断力,同样能赢得民众持续的支持。

  全球话语的柔性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领袖叱诧政坛,“她世纪”依稀可见,而原先的世界政治议题也因性别元素的搅合而面目逐渐模糊。

  在三十多年前的撒切尔夫人和英迪拉・甘地时代,充斥着核武器、对抗、冷战这样的政治议题,女性领袖的作风也随之被锻造得几与男性无异,甚至必须比男性更强硬,那个年代独有的政治家生存法则为女性执政打上坚实的男性烙印。

  时代的变化并没有消弭女性领袖的强硬作派,却令女性性别特征的回归成为可能。对于女性领袖来说,温柔婉约不再成为影响她们执政的弱点,民众对于女性领袖的期许也不只是拘泥于此前的铁腕、强硬,而趋于柔和、慈爱。

  曾经强硬如默克尔,在媒体的鼓噪下也流露出女性的风情,而更多如季莫申科、阿罗约这样的美女领袖,美貌和性别成为她们在权力纷争中游刃有余的利器。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外交学系李英桃指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当下,全球话语体系在经历重构,此前侧重军事国防等刚性话题的政治风向开始转变,一些柔性的政治话题被纳入进来,过去人们不甚关心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卫生、移民现在都成为可以左右世界的议题。

  而在当前的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中,女性独有的包容、细腻、善于协调等特质,都使其成为这些柔性议题适合的推动者。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她们借助这些议题地位的跃迁,成为国家的领导者,如北欧和南美的一些女性领导人,皆因在环境、女性权利问题上的不俗表现,被选民送上领袖的位置。

  还有在那些仍陷于战乱的国家,当人们已经厌倦了征战和杀戮,女性形象所象征的和平民主的国家理想,成为了抚慰伤痛最好的精神良药,如非洲近年层出不穷的女性领导人和今年阿富汗大选中涌现的首位女性候选人,都被人们寄予了将国家引入和平轨道的厚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室副主任龚克瑜指出,不同于男性执政给人的关于杀戮和强硬的想象,女性执政更给予人们安全感和依赖感。不可否认,女性领导人确实改变了政治领域,两种性别的参与使得决策更加平衡和公正。

  权力之路

  然而,在五大洲,男性领导人独霸政坛的局面正在被全面改写吗?

  龚克瑜显然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说:“这只能说增加了一道靓丽风景,但并没有改变国际政坛男性为主的政治特性。”

  李英桃也表达了相似观点:虽然女性领袖的执政方式带有强烈的性别色彩,但很多时候女性领导人的执政决策和权力并不由本人决定,仍是服从于国内外政治角力的结果。

  那些通过自我奋斗而问鼎权力之巅的“铁女人”毕竟是少数,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欧美等地区的大多数女性元首身上,可以发现一些类似的规律。李英桃指出,在亚洲、南美等一些地区,女性当政更多地表现为权力继承色彩,家族政治遗产成为其参政的重要资本。

  如果克林顿没有当选总统,希拉里可能只能做到美国的百强律师;阿罗约若非出自名门,也无法在险象环生的菲律宾政坛激流勇进。如果不是女承父业、妻承夫业,她们可能永远站在他们丈夫和父亲的后面。

  典型如亚洲,绝大多数女性领导人都是政坛中非正常死亡者的妻子或女儿,在政治权力方面,她们与她们的父亲或丈夫之间有着某种继承关系。不少家庭主妇在一夜之间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老套的寡母节妇受旌表的故事,被赋予现代的形式。

  佐证这一观点的典型例子来自“尼赫鲁・甘地家族”。1984年10月,担任总理的甘地夫人英迪拉・甘地在总理府被印度锡克教徒保镖枪杀身亡,其子拉吉夫・甘地被推上总理宝座,但几年后他也遭到了暗杀。于是,拯救家族政治的重任就落在了拉吉夫・甘地的遗孀索尼娅・甘地的肩头。

  而对于另一位创造历史的南亚女领袖――斯里兰卡已故前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西方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对其如何崛起于政坛做过如下描述:她身着丧服出现在人群面前,一言不发,只是哭泣。于是,群众与她一起泣不成声。于是,她从一个温存的妻子,谨慎的秘书,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似乎生来就能以魅力赢得民心的人物,她将像一个纯朴的母亲主持一个家庭那样治理一个国家。

  就这样,班达拉奈克夫人在丈夫遇刺身亡后的第二年(1960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

  在孟加拉国,则出现了“寡妇PK孝女”的更趋极端的经典:在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总统和齐亚・拉赫曼总统先后死于非命之后,前者的女儿与后者的遗孀展开了长达10多年的政治竞争,现今仍轮流担任政府总理,达到了“亚洲女性政府首脑现象”的极致。

  龚克瑜认为,在历来视女性为附庸的南亚社会,之所以频现女性政治家,更多是由于“性别的偶然”。在家族制度比较严格的南亚社会,人们更重视家族政治。一旦面临危难,如果没有合适的男子来承担家族政治的延续,只好让女性来支撑,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这些女性政治家往往容易沦为男性权力集团的前台木偶,她们的幕僚、阁员和议会中的本党议员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她们”孀妇孤女的伦理形象,往往沦为“他们”把玩的一种政治资源。这些女性领袖的执政地位看似强大,实则非常脆弱。

  权力继承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女性执政轨迹中也不难见到。有“世界第一位女总统”之称的阿根廷前总统贝隆夫人,其夫任总统时就已是副总统,她利用亡夫的声望和得力助手的帮助,顺利登上总统宝座。现在的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也是从丈夫手中接过的总统接力棒。

  但在这些家族政治体系的外围,通过自我奋斗而登顶的女元首正发展成更有力量的群体,她们代表着大多数女性对于政治的热望。在世界女性领袖网站的统计中,近十年来出身草根并最终走到权力巅峰的女性接近半数。对她们来说,性别可能是一种弱势,她们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政治生涯中饱受磨砺。正因为此,西方成功的女性领袖往往表现出比男性更刚毅、更果敢的素质。

  发型,还是政纲?

  一旦跻身国家领袖,政治秀场的台前台后,复合身份成为女性领袖的权衡之难。

  虽然政治家可以有性别,但当前国际政坛的男性倾向,仍毋庸置疑,大多要职仍为男性把持,进入这个圈子,女性领袖必然要舍弃一部分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从男性维度出发,按照游戏规则出牌。这时她是一个中性的身份。

  对上个世纪的女性领导人而言,性别曾经是一种弱势。正因为此,她们有意无意地同那些人们心目中的“女人味”拉开距离,向“男子汉大丈夫”靠拢,甚至有时对女权主义嗤之以鼻。直至她们走上权力顶峰后,也并没有真正给女性贡献更多权益。

  就在去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纽约时报》曾评论,在多名美国总统竞选人中,希拉里的外交政策并不比其他候选人更“温情”,她在伊朗核问题等关键议题上甚至显示出更为强硬的态度。

  如果改变从属地位必须以放弃女性特征为代价,那么女性成功的意义又何在?在当今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少女性领袖都试图以各种形式来挑战性别政治,美丽优雅的季莫申科、性感刚强的赖斯等都努力向外宣告自己强烈的女性魅力,打破政坛不相信“女人味”的惯例。

  于是在国际政坛上,出现了各国女性领导人争香斗艳的一幕幕图景,彰显女性特征的表率成为被褒扬的典范,而再经由媒体舆论翻炒,派生出“乳沟政治”、“发型政治”等一系列性别意义浓烈的政治名词。

  除了对于女性领袖作为一个执政者身份的期待,龚克瑜认为,公众会希望女性领袖在国际事务中也能够适时展现女性温柔的一面,又能有包容妥协的态度来周旋各国的关系。默克尔会毫不犹豫地拍掉布什放在她肩膀上的手,但是她也会穿低胸礼服表现出婉约一面。

  “即使当上女性领导人,也不能放弃这些身份。如果女性把家庭放在第二位,事业放在第一位,也会被人认为是不近人情的。所以女性元首必须比男性承担更多。” 龚克瑜说。

  李英桃认为,现在媒体在对女性领袖浓墨重彩的报道中,成为焦点的往往是她们的性别属性,而不是她们的政治见解和业绩。一些政界名媛被采访时,她们更多的是被问及她们的家庭以及个人情况,政治问题则被搁置一旁。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经坚持:“政治归政治,我不会为了政治而改变容貌。”但她在2002年的总理候选人争夺战中失利后,舆论认为,那次失败与她的发型过于古板不无关系。2005年,她被正式提名为总理候选人后,她所在的政党明确要求她改变形象,尤其是要改变发型。结果,接受了建议的默克尔在著名发型师的打理下,“变漂亮了”,她“一夜之间成了媒体的宠儿”。在媒体一片称奇声中,默克尔最终于2005年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有媒体报道说,“新发型‘挽救’了默克尔的政治生涯”。

  胡传荣指出,如果有一天,媒体在报道女性领袖时,不再突出她的性别,不再比较男女性别的优劣,女政治家既不是女强人,也不需打“温柔牌”,那就意味着女性真正融入了政治这个领地,男女平等在政治领域真正得到了实现。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西方推终极制裁伊朗 舆论称中国成控制局势阀门
下一篇:BBC主持人年薪2.29亿 一顿午饭花费161英镑(图)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大陆] 名妓杨翠喜的人肉炸弹引爆政坛丁未大·[大陆] 中国多名地方政协高官落马 成为政坛
·[港台] 台政坛正在形成新的政治僵局 风暴正·[国际] 乌克兰女总理 从灰姑娘变身政坛最美
·[财经证券] 教出政坛双李 厉股份成大陆经济国师
进入焦点图片专题
实录一路向南:和越南漂亮MM假装新婚度蜜月(组图)
实录一路向南:和越南漂亮M
女子用过500个情趣玩具 是一种什么样感受(组图)
女子用过500个情趣玩具 是
“狱中猎艳”犯人与警察老婆通奸地点曝光(组图)
“狱中猎艳”犯人与警察老
烟酒女人大曝光!糜烂私生活曾坑死多少巨星(组图)
烟酒女人大曝光!糜烂私生
王军霞慎谈马俊仁性侵旧事 逃避愿能放平心态(图)
王军霞慎谈马俊仁性侵旧事
盘点中国最美的十名女死刑犯 多数曾遭性侵(组图)
盘点中国最美的十名女死刑
哪些超级科技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令全球眼红(组图)
哪些超级科技掌握在中国人
《情深深雨濛濛》演员现状:三位主演已去世(组图)
《情深深雨濛濛》演员现状
编辑推荐阅读
本周点击排行
  • 24小时论坛热点
  • 本周论坛热点
  • 本月论坛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